第一,解决课题研究的管理瓶颈。以前很多课题研究的中断原因就在于课题管理,尤其是人员管理不力,课题组成员成分复杂,跨学科、跨年级,学术水平、敬业精神参差不齐,挂名的多,不干活的多,不能干活的多,课题组负责人很难按既定方案推动研究。开展微课题研究工作以后,每个课题基本上只有一个人,最多不超过两人,所有的研究都可按申报人的初衷进行。
![评职称微课题为什么这么热门](/uploads/allimg/180108/1-1P10Q55043602.jpg)
第二,解决课题研究的门槛效应。以前很多课题立意太高太远,需要探讨的问题与课题组的认知层次相距甚远,需要应用的研究方法与课题组的操作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(如相关性研究),课题论证的时候又大而化之,没有充分估计困难,起始门槛太高,导致开题后推进困难,举步维艰,令人望而生畏而放弃。开展微课题研究,对每个研究者来说,起点低,入手易,对理论和相关知识要求不高,研究形式和研究过程简易,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是研究者,人人都能做研究。
第三,解决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衔接。以前由于科研课题偏重于梳理普遍规律,强调共性,忽略了对具体学校、具体教师、具体学生以及具体操作策略和现象的研究,导致课题研究成果不能马上投入应用,科研的效益没有充分体现,给人一种科研与实践脱钩的假象。通过开展微课题研究,直面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的某个节点突破,通过个体行动研究、个案研究等方式,在教学中研究,在管理中研究,在研究中教学,在研究中管理,两方面深度融合。